近日,國安部通報:留學生郝某被策反當間諜,回國后潛伏于核心要害部門竊密,最終被判無期徒刑,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起案件再次敲響了數據安全的警鐘——在數據成為國家戰略資源的今天,保護涉密數據就是保衛國家安全防線。
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軍工企業等涉密單位作為國家重要數據資產的核心持有者,其數據安全防護體系構建已成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安全形勢,如何構建堅不可摧的涉密數據防護體系。 涉密數據防護體系:三道防線筑牢“鋼鐵長城” Part.1 第一道防線:智能分類、精準管理 >> 普通經營數據定密為內部公開級:企業數據平臺統一管理,基礎權限控制; >> 核心商業秘密定密為商密級:一文一密加密、外發管控、文件水印、操作留痕審計; >> 國家安全數據定密為絕密級:強制物理隔離(如軍工企業封閉網絡)、國密算法加密、訪問者生物特征認證。 數據分類后,涉密單位及企業建立了嚴格的分級管理制度,針對三類數據可以進行部署差異化技術策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釋放了數據價值。既不讓普通數據“過度防護”拖累業務,也不讓核心機密置于風險中。 Part.2 第二道防線:技術賦能,全程管控 涉密數據防護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檢查-監測-告警-處置-溯源”的閉環管理流程。 >> 事前防御:采用透明加密技術,對內部核心數據進行自動加密處理,實現“對內透明,對外受控”的效果。在文件創建之初就啟動加密保護,確保數據從誕生起就處于安全狀態。 >> 事中控制:通過后臺監控程序實時捕捉應用程序對文件的操作(打開、復制、粘貼、發郵件等),并對不安全操作進行安全處理。實時監管對敏感文件的各類操作行為,嚴密監控通過各類渠道將敏感文件非法傳輸至組織可控范圍之外的行為。 >> 事后追溯:利用文件水印等技術手段,對文件、圖片等操作行為進行全面關聯分析,構建事件關聯圖譜,高效定位泄密源頭和傳播路徑。 Part.3 第三道防線:制度保障,體系防護 >> 最小特權原則:各類主體:人員、設備和應用,擁有的特權應為滿足其業務需求的最小特權; >> 分權制衡原則:敏感場景的最高權限角色、操作角色和審計角色應由不同主體擔任; >> 主動防御原則:構建主動安全感知和防御能力,積極發現安全風險,降低安全事件影響。 在組織層面,應建立嚴格的身份鑒別和授權管理機制。數據交換系統應采用數字證書或標識數據等方式實現身份認證,建立黑、白名單機制,并對操作系統、數據庫軟件的安全漏洞及時防護和修復。 構建立體、系統、高效的涉密數據防護體系需要技術、管理和制度三方面的有機結合:科學分類是基礎,技術防護是手段,制度保障是根本。只有筑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數據安全防線,才能確保國家核心秘密安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敏捷科技先后為河南省委辦公廳、江蘇省情報所、云南網安、鄭州公安、湖北省交通管理局、吉林省物資管理局等政府機關、軍工企業等單位提供合法合規、高效穩定的數據安全防護產品和技術服務。未來,敏捷將不斷打磨核心技術與服務能力,為涉密單位構建堅不可摧的數據安全防線,為國家信息安全保駕護航!

關注敏捷小助手,了解更多